軟件開發方法有哪些(常見的軟件開發方法有哪些)
今天給各位分享軟件開發方法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常見的軟件開發方法有哪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軟件開發方法總結
- 2、如何開發軟件
- 3、原型化方法是軟件開發中一類常用的方法
軟件開發方法總結
在軟件開發的過程中,軟件開發方法是關系到軟件開發成敗的重要因素。 軟件開發方法就是軟件開發所遵循的辦法和步驟,以保證所得到的運行系統和支持的文檔滿足質量要求,下面為大家分享了軟件開發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1 結構化開發方法
結構指系統內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結構化開發方法強調系統結構的合理性以及所開發的軟件的結構的合理性,主要是面向數據流的,因此也被稱為面向功能的軟件開發方法或面向數據流的軟件開發方法。結構化技術包括結構化分析、結構化設計和結構化程序設計三方面內容。
1.1 結構化分析的步驟
結構化分析是一種模型的確立活動,就是使用獨有的符號,來確立描繪信息(數據和控制)流和內容的模型,劃分系統的功能和行為,以及其他為確立模型不可缺少的描述。其基本步驟是:
(1)構造數據流模型:根據用戶當前需求,在創建實體—關系圖的基礎上,依據數據流圖構造數據流模型。
(2)構建控制流模型:一些應用系統除了要求用數據流建模外,通過構造控制流圖(CFD),構建控制流模型。
(3)生成數據字典:對所有數據元素的輸入、輸出、存儲結構,甚至是中間計算結果進行有組織的列表。目前一般采用CASE的“結構化分析和設計工具”來完成。
(4)生成可選方案,建立需求規約:確定各種方案的成本和風險等級,據此對各種方案進行分析,然后從中選擇一種方案,建立完整的需求規約。
1.2 結構化設計步驟
結構化設計是采用最佳的可能方法設計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及各成分之間的內部聯系的技術,目的在于提出滿足系統需求的最佳軟件的結構,完成軟件層次圖或軟件結構圖。其基本步驟如下:
(1)研究、分析和審查數據流圖。從軟件的需求規格說明中弄清數據流加工的過程。
(2)然后根據數據流圖決定問題的類型。數據處理問題有兩種典型的類型:變換型和事務型。針對兩種不同的'類型分別進行分析處理。(3)由數據流圖推導出系統的初始結構圖。也就是把數據流圖映射到軟件模塊結構,設計出模塊結構的上層。
(4)利用一些試探性原則來改進系統的初始結構圖,直到得到符合要求的結構圖為止。即在數據流圖的基礎上逐步分解高層模塊,設計中下層模塊,并對軟件模塊結構進行優化,最終得到更為合理的軟件結構。
(5)描述模塊接口。
(6)修改和補充數據詞典。
(6)制定測試計劃。
結構化設計可以將用數據流圖表示的信息轉換成程序結構的設計描述。
2 模塊化開發方法
模塊化程序設計方法就是把一個待開發的軟件系統分解成若干可單獨命名和編址的較為簡單的部分,這些可單獨命名和編址的部分稱為模塊。每個模塊分別獨立地開發、測試,最后再組裝出整個軟件系統。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將軟件系統開發的復雜性在分解過程中降低,便于修改、維護,而且還容易實現同一個系統不同部分的并行開發,從而提高了軟件的生產效率。
一般,將用一個名字就可調用的一段程序稱為“模塊”。在考慮模塊化時,將模塊定義為多大較合適,模塊設計規則應如何制定成為關鍵,下面五條標準可供參考:
(1)模塊可分解性:如果一種設計方法提供了將問題分解成子問題的系統化機制,它就能降低整個系統的復雜性,從而實現一種有效的模塊化解決方案。
(2)模塊可組裝性:如果一種設計方法使現存的設計模塊能夠被組裝成新系統,它就能提供一種不用一切從頭開始的模塊化解決方案。
(3)模塊可理解性:如果一個模塊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被理解,那么它就易于構造和修改。(4)模塊連續性:如果對系統需求的微小修改只導致對單個模塊而不是對整個系統的修改,則修改引起的副作用就會被最小化。
一般來說,對模塊采用耦合和內聚兩個準則進行度量。如模塊內部具有高內聚和模塊間低耦合,那這樣的模塊就具有獨立性,模塊設計得比較好。
3 面向對象開發方法
面向對象開發方法是以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作為基礎的,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面向對象的概念和方法為軟件需求建立模型,進行系統設計,采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進行系統實現,對建成的系統進行面向對象的測試和維護。
如果一個軟件系統是使用這樣4個概念設計和實現的,則可以認為這個軟件系統是面向對象的。其基本要點可以概括為:
(1)數據的抽象,即類與子類的概念及相互關系。任何客觀的事物和實體都是對象,復雜對象可以由簡單對象組成
(2)數據及對它的操作的一體化,即封裝的概念和方法。具有相同數據和操作的對象可歸并為一個類,具有封裝性,形成一個包裝;對象是類的一個實例;一個類可以產生很多對象。
(3)屬性與操作由父類向子類傳遞,即繼承的概念與方法。類可以派生出子類,繼承能避免共同行為的重復。
(4)客觀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用統一的、消息傳遞的方法來描述。
目前廣泛使用的面向對象開發方法包括Booch方法、Rumbaugh方法、Coad和Yourdon方法、Jacobson方法、Wirfs-Brock方法和統一建模方法等。
如何開發軟件
1、軟件開發的第一個流程是項目開發目的分析與確定,主要是在軟件開發商將開發項目確定下來之后,需要與需求方進行討論,確定需求方對于軟件開發的需要實現目標及其具體需要的功能等等,并確定是否可達成;
2、接下來就是需求分析,這個步驟也是為軟件開發的正常進行確定具體思路的階段。在確定軟件開發可進行后,必須要對客戶需要實現的軟件功能需求進行具體詳細的分析。同時應當考慮在開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變化情況,制定需求變更計劃隨時應對特殊情況的發生,保證軟件開發流程的順暢進行;
3、接下來就是軟件設計。軟件設計要根據上一階段對軟件功能需求分析的結果,來設計軟件系統的框架結構、功能模塊和數據庫等等。它主要分為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兩個部分;
4、接下來就是編程實施步驟。編程也是根據對軟件設計,將軟件設計的各部分需求通計算機程序代碼來實現運行,編程有統一、規范的程序編寫規則,保證軟件程序的易懂性、易維護性;
5、接下來就是軟件測試步驟。也就是在根據設計將客戶軟件需用編程代碼來實現之后,也就是軟件程序完成之后,需要對編寫的程序,形成整體構架、功能進行單元、組裝、系統三階段的測試,以測試程序編寫的正確性,以及對客戶需求功能滿足的充分性,以此來確定軟件是否達到開發要求,同時也是一個發現問題、糾正問題的過程;
6、通過以上核心環節完成了軟件開發,接下來就是在軟件開發達到客戶需求之后,開發者將軟件系統交予客戶,并將軟件安裝程序、數據庫的數據字典、《用戶安裝手冊》、《用戶使用指南》、需求報告、設計報告、測試報告等產物交付給客戶,同時指導客戶進行軟件安裝、以及安裝技巧,提醒客戶注意軟件運行狀況、環境、服務器及相關中間件的檢測與注意事項,知道客戶軟件的實際操作方法、使用流程等等問題,實現合同規定任務;
7、用戶在接受開發商交付的軟件開發結果,并進行實際操作、測試運行,實現滿意結果之后,對開發出來的軟件進行驗收;
8、定制開發的軟件通常都需要提供售后服務,定期對軟件進行維護,或者根據用戶出現的新需求,進行應用軟件程序的修改,使之不斷滿足客戶實際需求。
原型化方法是軟件開發中一類常用的方法
是。
原型化方法是軟件開發中一類常用的方法,它與結構化方法相比較,更需要熟練的開發人員。
軟件開發方法有結構化方法分析,設計,程序設計構成,面向數據流的開發方法,分解和抽象的原則,數據流圖建立功能模型,完成需求分析工作。Jackson方法面向數據結構開發方法。數據結構為驅動,適合小規模的項目,當輸入數據結構和輸出結構之間沒有對應關系,難用此方法,JSD(JacksonStructurePrograamming)是JSP的擴充。原型化方法和演化模型相對應,需求不清,業務理論不確定,需求經常變化,規模不大去不太復雜時采用。面向對象開發方法指分析,設計,實現,Booch,Coad,OMT,為統一各種面向對象方法的術語,概念和模型,推出UML統一化建模語言,成為工業標準。
更多職業教育培訓,請查看:
關于軟件開發方法有哪些和常見的軟件開發方法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